How to control PCB wiring impedance?

如果沒有阻抗控制,會造成相當大的信號反射和失真,從而導致設計失敗。 常見的信號,如PCI總線、PCI-E總線、USB、以太網、DDR內存、LVDS信號等,都需要阻抗控制。 阻抗控制最終需要通過PCB設計來實現,這也對電路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CB板 技術。 與PCB廠溝通後,結合EDA軟件的使用,根據信號完整性的要求控制佈線阻抗。

印刷電路板

可以計算出不同的接線方式,得到相應的阻抗值。

微帶線

• 它由一條帶接地層的導線和中間的電介質組成。 如果介電常數、線寬、離地平面距離可控,則其特性阻抗可控,精度在±5%以內。

如何控制PCB佈線阻抗

帶狀線

帶狀線是位於兩個導電平面之間電介質中間的一條銅帶。 如果線路的粗細、介質的介電常數、兩層地平面之間的距離可控,則線路的特徵阻抗可控,精度在10%以內。

如何控制PCB佈線阻抗

多層板結構:

為了很好地控制PCB阻抗,需要了解PCB的結構:

通常我們所說的多層板是由芯板和半固化片相互層壓而成。 芯板是一塊堅硬的、特定厚度的、兩麵包的銅板,它是印製板的基本材料。 而半固化片構成所謂的滲透層,起到粘合芯板的作用,雖然有一定的初始厚度,但在壓製過程中其厚度會發生一些變化。

通常多層的最外面的兩個介電層是潤濕層,在這兩層的外側使用單獨的銅箔層作為外層銅箔。 外層銅箔和內層銅箔的原始厚度規格一般為0.5oz、1OZ、2OZ(1OZ約為35um或1.4mil),但經過一系列的表面處理後,外層銅箔的最終厚度一般會增加約1盎司。 內層銅箔是覆蓋在芯板兩側的銅箔。 最終的厚度與原來的厚度相差不大,但由於蝕刻的原因,一般會減少幾個um。

多層板的最外層是阻焊層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綠油”,當然也可以是黃色或者其他顏色。 阻焊層的厚度一般不容易準確確定。 表面沒有銅箔的區域比有銅箔的區域稍厚,但是由於銅箔厚度不足,所以銅箔還是比較突出的,當我們用手指觸摸印製板表面時可以感覺到。

在製作特定厚度的印製板時,一方面需要合理選擇材料參數,另一方面,半固化板的最終厚度會小於初始厚度。 下面是一個典型的6層層疊結構:

如何控制PCB佈線阻抗

印刷電路板參數:

不同PCB廠PCB參數略有差異。 通過與線路板廠技術支持的溝通,我們得到了該廠的一些參數數據:

表面銅箔:

可以使用三種厚度的銅箔:12um、18um和35um。 精加工後的最終厚度約為44um、50um和67um。

芯板:S1141A,標準FR-4,常用兩塊覆銅板。 可選規格可通過聯繫製造商確定。

半固化片:

規格(原厚度)有7628(0.185mm)、2116(0.105mm)、1080(0.075mm)、3313(0.095mm)。 壓制後的實際厚度通常比原值小10-15um左右。 同一個滲透層最多可以使用3片半固化片,3片半固化片的厚度不能相同,至少可以使用XNUMX片半固化片,但有些廠家必須至少使用XNUMX片. 如果半固化片的厚度不夠,可以先將芯板兩面的銅箔蝕刻掉,然後再將半固化片雙面粘合,這樣可以形成較厚的滲透層。達到了。

電阻焊層:

銅箔上阻焊層的厚度為C2≈8-10um。 無銅箔表面的阻焊層厚度為C1,隨表面銅的厚度變化。 當表面銅厚為45um時,C1≈13-15um,當表面銅厚為70um時,C1≈17-18um。

橫斷面:

我們會認為電線的橫截面是矩形,但它實際上是梯形。 以TOP層為例,當銅箔厚度為1OZ時,梯形的上底邊比下底邊短1MIL。 例如,如果線寬為5MIL,則頂邊和底邊約為4MIL,底邊和底邊約為5MIL。 上下邊緣的差異與銅厚有關。 下表顯示了不同條件下梯形頂部和底部的關係。

如何控制PCB佈線阻抗

介電常數:半固化片的介電常數與厚度有關。 下表顯示了不同類型半固化片的厚度和介電常數參數:

如何控制PCB佈線阻抗

板的介電常數與所用的樹脂材料有關。 FR4板的介電常數為4.2—4.7,隨著頻率的增加而降低。

介電損耗因數:介電材料在交變電場作用下,因發熱和能量消耗而產生的損耗稱為介電損耗,通常用介電損耗因數Tanδ表示。 S1141A 的典型值為 0.015。

保證加工的最小線寬和線距:4mil/4mil。

阻抗計算工具介紹:

當我們了解了多層板的結構,掌握了所需的參數後,就可以通過EDA軟件計算出阻抗。 你可以用Allegro來做這個,但是我推薦Polar SI9000,它是計算特徵阻抗的好工具,現在很多PCB廠都在使用。

在計算差分線和單端線的內部信號的特徵阻抗時,您會發現Polar SI9000 和Allegro 之間僅因某些細節(例如導線橫截面的形狀)存在細微差別。 但是,如果是計算Surface信號的特徵阻抗,我建議你選擇Coated模型而不是Surface模型,因為這種模型考慮了阻焊層的存在,所以結果會更準確。 以下是使用 Polar SI9000 計算的考慮阻焊層的表面差分線路阻抗的部分截圖:

如何控制PCB佈線阻抗

由於阻焊層的厚度不容易控制,因此也可以使用近似方法,如電路板製造商推薦的:從表面模型計算中減去特定值。 建議差分阻抗負8歐,單端阻抗負2歐。

對佈線的差分 PCB 要求

(1)確定接線方式、參數和阻抗計算。 線路走線有兩種差分模式:外層微帶線差分模式和內層帶狀線差分模式。 阻抗可以通過相關的阻抗計算軟件(如POLAR-SI9000)或阻抗計算公式通過合理的參數設置來計算。

(2) 平行等距線。 確定線寬和間距,佈線時嚴格按照計算出的線寬和間距。 兩條線之間的間距必須始終保持不變,即保持平行。 平行有兩種方式:一種是兩條線走在同一個並排層,另一種是兩條線走在上層。 一般盡量避免使用層間差異信號,即因為在實際PCB加工過程中,由於級聯疊層對位精度遠低於規定的蝕刻精度,並且在疊層過程中存在介電損耗,不能保證差線間距等於層間電介質的厚度,會引起層間差值的阻抗變化。 建議盡量使用同一層內的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