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PCB设计的阻抗控制

如果没有阻抗控制,会造成相当大的信号反射和失真,从而导致设计失败。 常见的信号,如PCI总线、PCI-E总线、USB、以太网、DDR内存、LVDS信号等,都需要阻抗控制。 阻抗控制最终需要通过 PCB 设计,这也对PCB板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 与PCB厂沟通后,结合EDA软件的使用,根据信号完整性的要求控制布线阻抗。

印刷电路板

可以计算出不同的接线方式,得到相应的阻抗值。

微带线

它由一条带接地层的导线和中间的电介质组成。 如果介电常数、线宽、离地平面距离可控,则其特性阻抗可控,精度在±5%以内。

基于PCB设计的阻抗控制

带状线

带状线是位于两个导电平面之间电介质中间的一条铜带。 如果线路的粗细、介质的介电常数、两层地平面之间的距离可控,则线路的特征阻抗可控,精度在10%以内。

基于PCB设计的阻抗控制

多层板结构:

为了很好地控制PCB阻抗,需要了解PCB的结构:

通常我们所说的多层板是由芯板和半固化片相互层压而成。 芯板是一块坚硬的、特定厚度的、两面包的铜板,它是印制板的基本材料。 而半固化片构成所谓的渗透层,起到粘合芯板的作用,虽然有一定的初始厚度,但在压制过程中其厚度会发生一些变化。

通常多层的最外面的两个介电层是润湿层,在这两层的外侧使用单独的铜箔层作为外层铜箔。 外层铜箔和内层铜箔的原始厚度规格一般为0.5oz、1OZ、2OZ(1OZ约为35um或1.4mil),但经过一系列的表面处理后,外层铜箔的最终厚度一般会增加约1盎司。 内层铜箔是覆盖在芯板两侧的铜箔。 最终的厚度与原来的厚度相差不大,但由于蚀刻的原因,一般会减少几个um。

多层板的最外层是阻焊层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绿油”,当然也可以是黄色或者其他颜色。 阻焊层的厚度一般不容易准确确定。 表面没有铜箔的区域比有铜箔的区域稍厚,但是由于铜箔厚度不足,所以铜箔还是比较突出的,当我们用手指触摸印制板表面时可以感觉到。

在制作特定厚度的印制板时,一方面需要合理选择材料参数,另一方面,半固化板的最终厚度会小于初始厚度。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6层层叠结构:

基于PCB设计的阻抗控制

印刷电路板参数:

不同PCB厂PCB参数略有差异。 通过与线路板厂技术支持的沟通,我们得到了该厂的一些参数数据:

表面铜箔:

可以使用三种厚度的铜箔:12um、18um和35um。 精加工后的最终厚度约为44um、50um和67um。

芯板:S1141A,标准FR-4,常用两块覆铜板。 可选规格可通过联系制造商确定。

半固化片:

规格(原厚度)有7628(0.185mm)、2116(0.105mm)、1080(0.075mm)、3313(0.095mm)。 压制后的实际厚度通常比原值小10-15um左右。 同一个渗透层最多可以使用3片半固化片,3片半固化片的厚度不能相同,至少可以使用XNUMX片半固化片,但有些厂家必须至少使用XNUMX片. 如果半固化片的厚度不够,可以先将芯板两面的铜箔蚀刻掉,然后再将半固化片双面粘合,这样可以得到更厚的渗透层。达到了。

横断面:

我们会认为电线的横截面是一个矩形,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梯形。 以TOP层为例,当铜箔厚度为1OZ时,梯形的上底边比下底边短1MIL。 例如,如果线宽为5MIL,则顶边和底边约为4MIL,底边和底边约为5MIL。 顶部和底部边缘之间的差异与铜厚有关。 下表显示了不同条件下梯形顶部和底部的关系。

基于PCB设计的阻抗控制

介电常数:半固化片的介电常数与厚度有关。 下表显示了不同类型半固化片的厚度和介电常数参数:

基于PCB设计的阻抗控制

板的介电常数与所用的树脂材料有关。 FR4板的介电常数为4.2—4.7,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小。

介电损耗因数:介电材料在交变电场作用下,因发热和能量消耗而产生的损耗称为介电损耗,通常用介电损耗因数Tanδ表示。 S1141A 的典型值为 0.015。

保证加工的最小线宽和线距:4mil/4mil。

阻抗计算工具介绍:

当我们了解了多层板的结构,掌握了所需的参数后,就可以通过EDA软件计算出阻抗。 你可以用Allegro来做这个,但是我推荐Polar SI9000,它是计算特征阻抗的好工具,现在很多PCB厂都在使用。

在计算差分线和单端线的内部信号的特征阻抗时,您会发现Polar SI9000 和Allegro 之间仅因某些细节(例如导线横截面的形状)存在细微差别。 但是,如果是计算Surface信号的特征阻抗,我建议你选择Coated模型而不是Surface模型,因为这种模型考虑了阻焊层的存在,所以结果会更准确。 以下是使用 Polar SI9000 计算的考虑阻焊层的表面差分线路阻抗的部分截图:

由于阻焊层的厚度不容易控制,因此也可以使用近似方法,如电路板制造商推荐的:从表面模型计算中减去特定值。 建议差分阻抗负8欧,单端阻抗负2欧。

对布线的差分 PCB 要求

(1)确定接线方式、参数和阻抗计算。 线路走线有两种差分模式:外层微带线差分模式和内层带状线差分模式。 阻抗可以通过相关的阻抗计算软件(如POLAR-SI9000)或阻抗计算公式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来计算。

(2) 平行等距线。 确定线宽和间距,布线时严格按照计算出的线宽和间距。 两条线之间的间距必须始终保持不变,即保持平行。 平行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两条线走在同一个并排层,另一种是两条线走在上层。 一般尽量避免使用层间差异信号,即因为在实际PCB加工过程中,由于级联叠层对位精度远低于规定的蚀刻精度,并且在叠层过程中存在介电损耗,不能保证差线间距等于层间电介质的厚度,会引起层间差值的阻抗变化。 建议尽量使用同一层内的差异。